培養認知控制能力 (專注力)

鄭美芳博士
台灣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
台灣諮商心理師
More sharing from this expert

  華人父母深受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影響,對於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是在「起跑點」到底要教甚麼,才能幫助幼兒學習,有助於未來成就呢?   

  很多大人的直覺聯想就是:「讓孩子早點開始學習,打好基礎」。所以,幼兒園先教小學要學的科目、小學開始補習初中要學的內容、初中學到高中才該有的深度。這樣前一階段先教下一階段學習內容的做法,忽略了人們在每個階段的認知發展差異,沒有配合發展的教學與要求,反而會讓孩子感到挫折,喪失學習興趣。    

  此外,目前有愈來愈多的幼兒研究發現,培養幼兒能力比教導幼兒學科內容來得重要。其中能夠控制自己不分心,能專注學習的認知控制能力――即本專欄一開始提到的認知方面的自我調整能力(就是「專注力」),與學習各種課程的學習成效更是密切相關。   

  從1990年代開始,美國陸陸續續有些州的幼兒園採用「心智工具」(Tools of Mind) 的教學模式,這是一個教導幼兒思考、組織、計畫等運用心智工具 (即與認知控制相關的能力) 來幫助幼兒學習的教學模式,結果發現有着令人振奮的成果。   

  例如:最早施行「心智工具」的科羅拉多州丹佛學區,在採用此教學模式一年後,接受全國學力測驗,結果發現接受此模式教學的幼兒竟然超前全國標準一年,而當全丹佛只有半數的孩子在英文學測達到「熟練」等級,接受此模式教學的幼兒卻有97%的比例達到。   

  這樣的成效獲得許多學者與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並引用,而「心智工具」的教學模式,也陸續為他州幼兒園採用,而且也有顯著的成效。   

  比方說,紐澤西州某幼兒園施行此教學模式一年後,接受全州幼稚園大班學力測驗,結果發現全學區的語文平均是全國第65百分等級,但接受此模式教學的幼兒竟然高出20幾個百分等級(高達86),而且成績被列為「資優」的學童,幾乎都是在「心智工具」的班級中。此外,伊利諾州及德州採用「心智工具」教學模式的幼兒園的幼兒成績也有大躍進,可惜因為學習優異的關係,以至對照組也要求加入,而無法提供進一步的成果比較。   

  此外,接受「心智工具」教學模式的幼兒除了較能專心學習,學業成果顯著外,對衝動行為的控制也有幫助。採用傳統教學模式的班級,常常會報告孩子具有「極端性的破壞行為」,像是咬同學、踢老師、說髒話或砸椅子,但採用此模式的學校卻發現,「心智工具」教學模式教出來的幼兒能夠控制自己衝動行為,幾乎沒有嚴重的破壞行為出現。   

  另一方面,學者透過研究與統計方式,清楚告訴我們,IQ固然影響學習,但當控制IQ的影響後,跟孩子的數學和語文能力相關的主要因素就是「執行功能」(學界對認知控制的稱呼有很多),這個結果意味着父母師長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來幫助孩子學習,而當孩子具備IQ後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其成效不只是比一般人好而已,而是遙遙的領先。實證研究顯示,當IQ與「執行功能」均高於平均的孩子,其數學成績達優異的機率是比只有高IQ的孩子的三倍。可見培養孩子認知控制能力對學習有極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許多大人希望透過「提早教學」來幫助孩子學習,殊不知可能會產生「揠苗助長」的危險。本文引用許多研究證據,是想跟父母師長分享,自我調整能力與學習成效有着極密切的關係,並已經過許多實證研究證明。對於學前幼兒而言,培養其認知控制能力,能幫助孩子專注學習,提升學習成效,也能減少產生衝動的行為。這種做法,遠比不合幼兒認知發展的填鴨學習,更值得提倡與推廣。至於「心智工具」教學模式有何獨特之處,有待下文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