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幼兒說話能力之二 ─ 日常生活小點子

  前文提及幫助幼兒說話能力發展,有一個愛說話的照顧者(無論是媽媽或爸爸)是非常重要的。小朋友從出生開始有足夠的語言輸入(language input),腦袋語言網絡自然建立得更完備,有利日後說話能力及整體語言能力的發展(這也解釋了為何近年一些以外傭為主要照顧者的幼兒,他們更大機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相信不少父母其實也明白語言環境對幼兒說話發展的重要,但當面對一個對語言不能理解、亦沒有回應的初生嬰兒,可以「說甚麼」實在令很多父母感到摸不著頭腦。其實,跟幼兒說話的內容可以很廣泛,無論是日常生活認知,或是行為感情表達等均可。重點是父母以正統規範的母語(即非BB 語)、用清楚及親切的聲線告訴嬰兒身邊發生的事情,而且不時適切地回應嬰兒早期無意義的發音,這己經對幼兒理解和說話發展很有幫助。

以下是我自己曾經用過的小點子,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為身邊事物命名

   跟初生嬰兒說話,最簡單是為眼前身邊的事物命名(naming objects)。每當抱起嬰兒,便跟他說一說眼前所見到的一切。看到家人時,告訴孩子「這是爸爸」「這是媽媽」「這是哥哥」;對著鏡子時,輕摸孩子說「這是眼睛」「這是耳朵」「這是頭髮」;在房中走動時,告訴孩子「這是床」「這是椅子」「這是衣櫥」;望向窗外,指著說「這是藍天」「這是白雲」「這是草地」;甚至走到超級市場,跟幼兒如數家珍地說著貨架上的一切等。這些簡單的旁白能令幼兒認識身邊事物和知道更多物件名稱 (名詞)呢!

(二)解說跟寶寶一起做的動作

   當嬰兒日漸長大,他們的身體發展有著明顯進步,從搖動四肢、抬頭、翻身、坐立等。伴隨著他們的動作發展,我們也可以增添一些動作描述,讓他們的小腦袋開始有動詞的出現。爸媽可以說:「寶寶動小手,齊來搖搖搖」、「寶寶身了,齊來轉轉轉」、「寶寶,爸爸、媽媽也」等。爸媽可以一邊說著,一邊配合做動作。這樣幼兒除了能學多些動詞外,亦慢慢理解不同動作的意思,如:給我、拿起等。

(三)跟寶寶形容感覺

   每天照顧寶寶,爸媽也會有情緒,有時會覺得愉快,有時也會覺得累。不妨把你的心情和感覺告訴小小人兒。不要以為幼兒年紀小便不能理解。其實,孩子很早便能從成人的面部表情和語氣感應其心情與情緒。因此,你可以用愉快的聲線告訴孩子「媽媽很快樂」;疲倦時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了」;孩子不乖時,用堅定而嚴肅的語氣告訴孩子「媽媽不高興」等。同樣,當孩子有情緒想要表達時,爸媽也可用語言告訴孩子「寶貝真高興」「寶貝不舒服」等,幫助幼兒對自己的情緒和感覺有所了解。

(四)自問自答

   當孩子還是襁褓時,我很喜歡自言自語,自問自答。例如:「你住在哪裏?我住在xx」、「你有多少隻手?我有兩隻小手」、「爸爸在哪裏?爸爸上班去」、「小寶貝肚餓了嗎?是呀!餓了!」。這些對話可以關乎任何內容、任何事件,引領幼兒明白和理解生活各種狀況,亦從中學習「多少」「哪裏」「甚麼」「是/不是」等日常對答。

(五)將無意義發音化成有意義對話

   一兩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會發出一些無意義的聲音。爸媽不妨加一點幻想力,將那些無意的聲音化成意思。嬰兒無意的一聲「咕咕」,可以問問他是否是肚子咕咕響;他一聲「嗚嗚」,又可以問:「甚麼嗚嗚作響,是救護車嗎?」。簡而言之,將他們發出的聲音加以重覆強化,為聲音加點意義,引導他們多嘗試發聲,更能鼓勵他們用聲音表達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