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已經證實「認知控制能力」能幫助孩子控制行為與情緒上的衝動,減少分心,有助於孩子的學習。我相信身為父母師長的你和我,更關心怎麼培養下一代這方面的能力。前一篇文章已經介紹讓孩子邊說邊學以及建立常規與秩序感等兩種方法,本文將繼續分享其他方法。
第三種方法是讓孩子試着「作計畫」,依自己的興趣決定與執行計畫內容,不管是學習計畫或是遊戲計畫都可以。以學習計畫為例,在開始計畫之前,先讓孩子想想「今天要做甚麼」,把它寫下來或畫出來,然後跟老師討論調整,讓學習更聚焦與豐富。比方說孩子一開始可能只想到他要去「閱讀角」和「美勞角」,但不知道要做甚麼,老師提醒他跟最近的學習主題「我的家」連結,於是他決定到「閱讀角」讀「三隻小豬」的故事,然後到「美勞角」把書中印象深刻的角色跟房子的草圖畫出來,跟同伴一起合作製作角色道具、搭蓋出書中的茅屋、木屋與磚屋,最後還可以到「扮演角」分配角色,演出整齣劇呢!
最初孩子作計畫的能力並不成熟,需要師長在旁提點協助,幫助他們一步步增長能力,但慢慢的,孩子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中,「計畫」會變得完整豐富,而且,因為是孩子自己作出的決定,他的行為會依着他的計畫而行,不會輕易受到外來刺激而分心。即使分心,只要稍加提醒,也容易回到計畫之中。
第四種方法是「友伴閱讀」,在施行「心智工具」的幼兒園裏常見此種方式。孩子二人一組閱讀,拿着「耳朵」圖片的孩子只能聽,拿着「嘴巴」圖片的孩子負責說故事。說完故事後,二人的角色互換。這樣一方面可以讓拿着「耳朵」圖片的孩子學習克制說故事的衝動,能專心聽,另一方面則可以培養拿着「嘴巴」圖片的孩子看圖說故事和口語表達能力。這個方法不只適用於幼兒園,父母在家也可以這樣跟孩子共讀繪本,輪流說故事。父母會發現,當你把故事說一遍,讓孩子再說一遍時,孩子會看着圖畫,再運用一點想像與創意,讓故事愈來愈有趣,漸漸地,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有所進步,他們也能盡情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
第五種方法是玩一些訓練「專注力」的遊戲或活動,例如:
(一)「相反話」和「老師說」
「相反話」:老師抽出「太陽」的圖片,孩子要說「晚上」;老師抽出「月亮」的圖片,孩子要說「白天」。
「老師說」:孩子要遵循老師提到「老師說」的指示,但如果沒說「老師說」這三個字時,則可不遵從。例如當老師說「不可以動時」,孩子可以亂動不聽,但當老師說「老師說,全部坐下」時,全部孩子都需要坐下來。
(二)身體動感遊戲
你可以跟年紀小的孩子各拿一根筷子,你敲罐子一下,孩子要敲兩下;你敲兩下,孩子要敲三下。規則要隨時變換,不要讓孩子養成慣性的反射反應,而是能專心思考自己需要敲打多少次。
跟年紀較大的孩子,你可以玩擊掌遊戲,規則如下:跟孩子面對面站好,先是自己左右手互拍,然後你的右手拍孩子的左手,再用你的左手拍孩子的右手,最後跟孩子雙手互拍一下(你的右手拍孩子左手、你的左手拍孩子右手)。然後重新開始,前面部分一樣,只是到了雙方互拍時,第一次一下、第二次兩下,第三次三下,依序增加而且速度愈來愈快,這樣雙方都必要專心在遊戲中。
除了這些活動外,在《扮家家酒好處多》、《愈玩愈專心》等文章中,提到的扮演活動、有規則的活動以及益智或建構遊戲等,也是培養孩子專心、克制衝動、增強自我調整能力的好方法。以上介紹的活動好玩有趣,也能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增進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師長們不妨多跟(讓)孩子玩一玩,在遊戲中培養出珍貴的認知控制能力,奠定孩子將來學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