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我家的大兒子,經歷了三年持之以恆天天伴讀後,在升小前他已經由合作閱讀進而獨立閱讀。而這三年的親子伴讀歷程中,不但令他認讀不少中英文字,增進不少知識,最重要是也令他愛上閱讀,沉醉於書海之中……。
而我家第二個孩子,經歷的卻是另一種閱讀歷程。在大兒子準備上幼稚園之前,二哥剛出生。二哥性格較為文靜沉實,自幼對文字圖書甚有興趣。早在二哥滿周歲前,已經可以專注地注視文字和書本。我於是回想,這可能與自己和哥哥的身教有關。二哥在襁褓的階段,常常看到媽媽跟哥哥伴讀圖書。這種耳濡目染的身教,不知不覺對二哥愛書奠下了基礎。
觀察到二哥對文字書本的興趣與他文靜沉實的性格,媽媽早在二哥剛一歲時開始了早教閱讀。跟三歲時開始伴讀的哥哥不同,由於二哥仍處於認物和牙牙學語的階段,所以媽媽並不急於每天看三本或六本的故事書。故事或太複雜的句子未必適合年幼的孩子,因此媽媽以看圖認物開始──圖咭及圖典成了二哥建立閱讀習慣的起點。
每天晚上,二哥舒服地坐在床上,跟媽媽一起看圖咭及翻圖典。當時媽媽使用的圖咭是圖文並茂的,先指着圖畫(如:蘋果)反覆朗讀幾次,再指着文字朗讀幾次。這朗讀方式令孩子對聲音和物件圖像先建立關係,先認識物件及其名字,後再知道這物件這聲音有其特定的文字。正在牙牙學語階段的二哥,在翻看圖咭的同時,還不時模仿聲音,雖然發音並不太標準,但已足夠令媽媽知道他對聲音、圖畫和文字產生了興趣。媽媽不時讓他邊聽邊讀邊摸着,如家中有圖咭所示的實物,也會讓二哥看一看。這閱讀圖咭的習慣,令二哥認物同時,亦增進了不少口語詞彙。而對於圖典,媽媽會指讀每頁中的各項物件。如在主題頁「交通工具」中,媽媽會指讀一下每一種交通工具的名稱,然後再加上一些自言自語的簡單描述,如:「巴士,巴士,巴士,這是一輛巴士。這是一輛金色的巴士。二哥,你坐過巴士嗎?對,我們上星期一起坐巴士。」一幅圖畫豐富的主題頁,孩子從中認識到的物件/文字,往往多得出人意表。經過數個月反覆的閱讀,媽媽發現二哥可以認讀很多圖片,偶爾亦可以指讀某些物件。大概近兩歲的某天,媽媽發現二哥在認物之餘,亦可以在無圖示之下認出某些文字,亦發覺他早已能夠認出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這發現令媽媽甚為驚喜,因為看圖咭/圖典的效果比我想像中更為大。
自從二哥的口語發展至句子階段,以及能夠認讀一些文字後,媽媽再加強看字咭認字和開始閱讀簡單故事。二哥在兩歲多時已經能獨立閱讀一些簡單的幼兒讀物和橋樑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