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與蔣怡是對年輕的夫妻,有兩個未滿三歲的孩子,因夫妻倆都在工作,白天孩子就找了可信賴的托嬰中心與幼兒園老師照顧,但他們事業才起步,加班是司空見慣的事,因此,孩子的接送、病痛就醫、以及一切因加班衍生出來的照顧孩子的問題,便常常需要協調與彈性應變。幸運的是,他倆能互相體諒,托嬰中心與幼兒園也有晚接的服務,讓這對雙薪夫妻減少了不少困擾。
只是,因為工作忙碌,往往下班接了孩子回家後,夫妻倆與孩子都累了,用餐梳洗完畢,忙忙家務,就寢時間也差不多到了,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陳新與蔣怡常心懷愧疚,總覺得跟孩子的互動太少。所以,他們一方面安慰彼此,「我們這麼忙,是為了好好掙錢,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孩子還小,有保母、有老師照顧,吃飽睡好就可以了,等大一點,再找好一點的幼兒園跟學校好好教育他們」。另一方面,為了補償孩子,夫妻倆總是給孩子買最新最流行的玩具,身上穿的是名牌高檔貨,等有休假,更帶孩子出國旅遊,玩遍各國的迪士尼樂園。
陳新與蔣怡的景況在我們身邊經常可見。的確,不少雙薪夫妻常因忙碌,對孩子心懷愧疚,所以就給孩子吃好的、玩好的,以物質享受補償他們。
然而,從兒童發展的研究來看,孩子並不是甚麼都不懂,並不是只要有人照顧、吃飽、睡好即可,尤其是嬰幼兒;也不是以物質享受就能取代良好的親子互動。
曾經有位學者很好奇,到底是俗話說的「有奶便是娘」,滿足生理需求比較重要?還是温暖擁抱的心理滿足比較重要?於是他做了一個有名的研究。他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單獨關在籠子裏,裏面有兩個假媽媽,一個是鐵絲作的「鐵絲媽媽」,小猴子能在鐵絲媽媽這裏喝到奶,填飽肚子;另一個媽媽是絨布作成的「絨布媽媽」,絨布媽媽抱起來很温暖舒服,但是沒東西給小猴子吃,然後學者便觀察小猴子的行為反應。
親愛的讀者,你猜小猴子的選擇是甚麼?如果你是小猴子,你會選擇待在哪位媽媽身邊呢?
多年來,我問學生同樣的問題,選擇留在鐵絲媽媽身邊的人數一直多於待在絨布媽媽身邊的人數。這個選擇跟前述的年輕夫妻的想法如出一轍,好像多賺點錢給孩子吃飽穿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是比較重要的。
但其實不然!小猴子選擇大部份時間待在絨布媽媽身邊,依偎在媽媽温暖舒適的懷裏,只有肚子餓時,才到鐵絲媽媽身邊喝幾口奶。
這個結果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固然能讓我們存活,孩子更在乎温暖擁抱的心理需求。換言之,只要吃飽穿暖,在高貴玩具、名牌衣服、出國旅遊,跟待在爸媽温暖的懷抱之間,幼兒選擇的是與爸媽一起相處的温馨。
我的孩子常常會跟我說:「媽媽,妳不要再說我去過哪個國家,我根本就不記得了」,但是他們記得,小時候對睡前聽故事的期待與喜悅、或是一時興起時演戲唱歌的情景。爸爸出國時為了女兒買的昂貴的各國芭比娃娃,她早就收進儲物櫃,但是一件早就破破爛爛的小軟被子還一直擱在床頭,不准我丟掉,因為她天天抱着這件被子入眠一直到長大。
我從理論研究,再回頭看看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的確相互呼應。只要能滿足基本的吃穿需要,孩子在乎的不是高貴玩具、名牌衣服、出國旅遊。孩子要的是親子時光,是父母温暖的抱抱,是一個安全與愛的環境。我很慶幸,在忙碌工作之餘,一直保留着與孩子睡前短短的聊天撒嬌習慣,到孩子長大,我們還能無話不談分享生活的起落。
簡言之,親愛的雙薪家長們,如果覺得留給孩子的時間太少,請記得補償的方法不是高貴的玩具旅遊,而是有品質的、温馨的親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