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踏入一歲前後,就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對於父母來說,這是一場既感動又有趣且充滿驚喜的歷程。牙牙學語是標誌著嬰幼兒智力發展重要的一環。眼看著剛滿周歲的嬰兒咿咿呀呀地模仿著發聲,小嘴吐出近似「爸爸媽媽」的聲音,每每教父母登時欣喜若狂。及後,孩子就從這些無意義的單純聲音模仿,慢慢發展至說出有意義的單字、片語等。近三歲的時候,大部份幼兒己經能說出有條理有組織的短句了。相信有此經歷的父母,都會驚嘆幼兒語言發展之奇妙。
近日跟與兩歲多妹妹年紀相約小朋友的家長談及幼兒說話發展及能力問題,知道不少家長都曾經/正在擔心小朋友的說話能力發展。有不少家長 (特別是男孩子的家長) 發覺孩子雖然已兩歲多,但依然不能說出太多單字,更遑論片語或短句。有些孩子一天到晚都在說太空話,有些甚至提不起勁說話,愛以動作 (東指西指) 取代說話。家長問及有關如何幫助幼兒說話等問題,特別是現在兩歲多的幼兒己經要面對幼稚園面試,在說話能力上發展稍遲的小朋友未能在面試中表達自己,未免令家長更為擔心。三為人母的我,己經歷了三次孩子牙牙學語的階段,可幸的是,我從沒有為他們的語言發展而煩惱過 (其中兩個還是男孩子呢!)。
歸根究底,其實這與他們有一個愛說話的媽媽有關。
究竟孩子多大才需要教他們說話呢? 答案是出生的第一刻開始,常常跟他們說話己經是教的開始。雖然嬰幼兒的說話能力發展要配合腦部以及發聲系統的發展,但他們的聆聽能力早於胎兒的階段己發展得相當完備。剛出生的嬰兒己有足夠聽力聆聽身邊的一切聲音,包括是語言。雖然他們不能理解,但他們的小耳朵(腦袋)很快就記住母語,特別是父母的聲音。他們會對母語的聲調音韻建立熟悉感,腦袋中負責語言的網絡亦慢慢聯結起來。因此,我這個愛說話的媽媽早在孩子剛出生後,就一天到晚對著他們說話。從他們起居生活,眼所見、耳所聽都談論一番,當然他們未能回應,媽媽都只是自問自答。可能有人會覺得對著一個不懂語言的初生兒侃侃而談是一件很傻的事,但經驗告訴我,能於充滿人聲和語言長大的小朋友,語言能力一般都發展得較好較快。
想提升小孩子的說話能力,最重要當然是話語的「輸入 (input)」,亦即是孩子在嬰幼兒階段是否有足夠聆聽語言的機會。有足夠的「輸入」才有「輸出」是一個不變的定理,但原來很多家長卻不知輸入(跟孩子說)什麼才好,下回我就跟大家分享我日常生活提升幼兒說話能力的小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