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不是不乖

鄭美芳博士
台灣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
台灣諮商心理師
More sharing from this expert

  有些家長會跟我抱怨說:「老師,你教我們要陪伴孩子走過情緒的高峯低谷,要有同理心、要教他覺察表達情緒、更要教他調整情緒、解決問題,我試着這麼做,但是十分困難啊!」,「我的孩子每天都跟別的幼兒吵架、搶玩具,說:『我的!我的!』,我用你的方法陪他、教他,當下他好像懂了,但隔沒幾天同樣的劇本又會再上演,怎麼教都教不會!真是煩死人了!」。因此,有時候,家長會失去耐心,對孩子大小聲;有時候,家長會解讀孩子的行為是不乖、不聽話、擔心本性頑劣,須從小好好調教,因而更加嚴厲責難,甚至拿出「愛的小手」體罰孩子。最後弄得家長肚子一把火氣、孩子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親子關係緊張的局面。

  你有沒有類似這樣「教不來」、小小孩總愛說「我的」、「我的」的苦惱呢?其實,我們大人教導孩子之前,須認識幼兒的認知發展,才不會讓親子雙方都受挫,破壞彼此間的情感。   

  兒童發展的相關研究發現:「孩子不是小大人」!他們的思考與學習方式跟成人不一樣,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因此,想要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要先了解幼兒的發展與學習方式,才得以因材施教。  

  一般來說,孩子約從一歲半以後,慢慢開始建立「我」的觀念。有個很好玩的研究(或許你可以在家試試孩子的反應),學者在幼兒的鼻子上點上口紅,然後在他面前擺一面鏡子,接着觀察孩子的反應。結果發現:一歲半以前的孩子並沒有特別的反應,他們對待鏡中的影像,就好像是「別個小孩」一般;然而,大部分一歲半到兩歲的幼兒會注意到這個新紅點,並且摸摸自己的鼻子,顯示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的身體樣貌,而且注意到鼻子上有個不一樣的東西。

  隨着自我觀念的建立,約兩歲之後,幼兒會進入「自我中心期」,凡事從「我」的角度出發,所做所為都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主,他很難理解別人有別人的想法與感受。所以,當幼兒看到另一個小孩有跟他一模一樣的湯瑪士火車,就會出現搶過來說「我的」、「我的」的現象;或者是奶奶透過電話問幼兒「吃飯沒?」,幼兒卻貪看卡通不回話,自顧自的點頭回應,不了解奶奶不在身邊,看不到他點頭的情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才開始知道有「我」的存在,還在了解和探索建立有關「我」的一切資訊,他們會從「我」的觀點來認識世界,並不能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與他們可能不同。

  孩子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從「惱人的兩歲期」開始,幼兒先理解有「我」的存在,透過「自我中心」的角度看世界,接着慢慢的,他才會了解別人有別人的世界與感受,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等待、也需要學習的。換言之,幼兒不是教一次兩次就會懂的,還需要大人耐心的等待他的認知發展漸漸成熟。

  簡言之,兩歲以後的幼兒之間常常出現爭奪玩具,說是「我的」、「我的」的衝突行為,師長們要理解,這是因為幼兒的認知發展進入「自我中心期」之故,孩子不是不乖、不聽話或本性頑劣,他還需要我們耐心的陪伴與引導!沒有這層理解的師長,便容易失去耐心,用不當的方式對待幼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