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成博士】做個醒目家長——Oxford Path爸媽培育幼兒英語有妙法

  大約十年前,牛津大學出版社邀請了一支國際級的創作和顧問團隊共同研發一套嶄新的家用幼兒英語學習系列,筆者有幸是其中的一員。當時亞洲地區尚未有全方位而又系統化的優質英語學習教材供家長使用,出版社希望通過富趣味且能配合兒童發展需要的親子語文活動,協助亞洲的孩子學好英語,以及培養良好的品格。在設計教材時,我們做了兩項革新:

革新一:提升故事書和兒歌書的地位

  第一個革新的地方是顛倒當時市場上家用英語學習套各配件的「主賓關係」,我們把實體故事圖書和兒歌書「升格」成爲主角,因爲大量研究均指出當家長一邊指着圖書中的插畫,一邊透過提問引導幼兒細味插畫的內容,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口語能力。另外,幼兒喜歡唱兒歌及律動,若家長能陪伴孩子唱兒歌書中的兒歌,邊唱邊跳的話,一方面可藉此鼓勵孩子「大開金口」唱英語兒歌,另一方面可加強孩子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至於家長慣常用的字卡、海報和 DVD 等學習資源,則變作「配角」,化成評估和複習工具。

革新二:加強親子共學

  第二個革新之處跟語文學習模式有關,我們堅決反對那些缺乏家長參與、欠缺人性化、不斷重播故事視頻的學習模式。我們希望家長能直接參與孩子的英語學習過程,藉親子互動提升學習成效及促進親子關係。

  在這個背景下,Oxford Path(簡稱 OP)終於在 2011 年夏天面世。

  在這七年間,OP 不但獲到逾萬位本地家長的支持,連遠在北美的加拿大也有 OP 動物主角(Cheeky、Curly、Moppy 和 Kaboo)的粉絲。爲此,創作團隊感到鼓舞萬分。在懷抱感激、感恩之心的同時,我們更期望能持續對教材進行有意義的評估(review)好讓我們進一步改良 OP 教材和提供更優質、更貼心的家長支援。故此,牛津大學出版社於 2018 年委託第三方獨立研究員通過使用牛津大學教育學系研發的課程質素評量模式 (Oxford Impact Study Framework),探討現正使用 OP 系列家庭就 OP 教材的使用情況,以及他們對教材的觀感。評估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共有 124 名、由懷孕期至育有 6 歲孩子的家長參與評估。在此跟大家分享調查結果的一些重點,以及我們的詮釋和建議:

1)家長認爲 OP 產品能改善幼兒的英語發音

  鑑於英語並非絕大部分香港家長的母語,家長或會擔心自己的發音不純正,會阻礙孩子的英語發音發展。針對此擔憂,我們的產品包括點讀筆、故事錄音光碟,以及故事 DVD,讓幼兒以多樣的方式接觸母語爲英語人士的發音。

  調查顯示,研究樣本裏的家長認同 OP 能令幼兒獲得純正的(英式)英語發音,得知這個評價,整個團隊都因爲家長的肯定而感到欣喜。

2)經常通過 OP 產品跟幼兒互動的家長有更佳的親子溝通互動技巧

  負責研究的第三方獨立研究員把受訪家長分成兩組:第一組的家長每週合共用多於 40 分鐘以 OP 產品跟幼兒溝通互動;第二組的家長則每週合共用少於 40 分鐘以 OP 產品跟幼兒溝通互動。結果顯示,第一組家長比第二組家長對自身的親子溝通互動能力評價更高。雖然在詮釋數據時,我們尚未確定溝通互動時間是否與家長的自我評價存在着因果關係,即我們不能説「增加溝通互動時間能提升家長對自己互動能力之評價」,但我們相信:家長每一次使用 OP 故事書就如同一次實習。家長要做的是參照家長用書、個人化的專業支援以及專家講座當中的建議,嘗試把接觸過的知識和技巧應用於親子互動當中。鍛練得多,就會熟能生巧!

  此外,創作團隊也留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受訪家長使用 OP 教材的頻率比我們所預設的時間(一星期有五至六天會使用 OP 教材,每天至少 30 分鐘)爲低。這大抵與本港家長工作一般較為繁忙有關,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如果幼兒少於兩歲,家長或會覺得幼兒好像「一舊飯」似的,跟他 / 她説話時,他 / 她沒有太多反應,因而減少使用教材的時間。其實,幼兒和成人的學習速度不一樣,對訊息的接收跟成人有別。一般來說,幼兒接收訊息後,都要醖釀一段時間,才會以動作,甚或是語言,把學會的東西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所涉及的「醖釀期」,短則兩三天,長則可以是半年或以上。我建議家長不要太急於求成,過份着緊於孩子的即時反應,家長不要吝啬自己所説的話,能説多少就多少。

  值得留意的是,每天至少 30 分鐘的互動時間並不需要是連續的。家長可因應幼兒的專注力而調較每次溝通互動的時間,例如:可以分成三個小節,每次互動十分鐘。

  另有社交平台的分享指,幼兒對智能電話心生嫉妒,並感不公,認為爸媽花在查閱和回覆電話訊息的時間遠高於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爸媽回覆電話的速度比回覆孩子的要求快速得多,因而感到不被關注。其實,家長的關注對幼兒的成長十分重要,我希望家長由今天開始多花些時間在幼兒身上,這些親子英語互動時間是值得投放的,因為不被關注的孩子難以學習關注身邊的人,這對幼兒的成長是一大障礙。

3)按兒童的能力改變各類型活動之比例

  調查顯示,育有 0 至 3 歲幼兒的家長相對地進行較多的兒歌活動,而育有較年長幼兒的家長則會增加在溝通互動時使用故事書或多媒體資源的比例。我們一方面覺得家長非常靈活而具有彈性,會因應小朋友的年齡調節活動的類型,但同時我們擔心育有 0 至 3 歲幼兒的家長較少用圖書的真正原因是他們有感「寶寶仲細,佢好似唔係好明,不如等佢哋大啲嘅時候先用故事書。」其實,幼兒就算看似不專心,例如眼睛不望着圖書,「郁身郁勢」,並不代表他們真的沒有聽你講的説話,他們只是還未掌握大人對「專心」的要求,即「手仔放在膝頭,眼睛望住爸爸 / 媽媽或圖書,唔可以走開」,才叫做「專心」。

  面對 3 歲以下的幼兒,家長講故事時不一定要一氣呵成地分享整本書的內容,可每次翻閱數頁內容,過程中可拿着插圖出現的實物,作一一對應,並請孩子模仿故事主角的動作和表情。當孩子習慣了聽故事,家長可逐步延長故事分享時間。如果幼兒在 3 歲前習慣了聽故事,入讀幼稚園後,就更能專注地聆聽更長的故事。因此,家長愈早跟幼兒讀故事書,幼兒愈能得益!

  親愛的家長,你今天的準備,能成就孩子將來的英語能力,千萬不要錯過時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