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產品資訊
牛津教學法
專家分享
用家分享
會員活動及支援
免費活動登記

古希臘啟智法(一):理論篇

丘詠儀女士
早教媽媽 教育心理學碩士
擁有十多年教學經驗
更多有關此專家的分享

  作為前教師,我十分明白學校教育的限制。當然,學校應該是教與學的理想場所,學校集合了優秀的專業教師及豐富的資源,讓幼兒在羣體中一同學習與成長。可惜的是,往住因為制度、公平原則及可量度的教學效能等因素,令學習過程欠缺了靈活性和獨特性;而老師亦為了追趕學習內容和方便教室管理,務必要求全班學生安靜守規、被動地聽課,目的就是要所有學生一同接收被認為最有效率及循序漸進的教學內容(即所謂的「填鴨式」學習)。這是制度上的需要,更具教學效能,但卻令學習變得被動。

  相信大家都不希望孩子總是被動地學習,也希望孩子的學習歷程可以按他們的興趣及能力而持續發展。早前曾閱讀一篇有關《古希臘啟智法》的文章,令我對如何讓孩子主動建構知識帶來不少啟示。相信大家也知道,古希臘人才輩出,是文化知識的發源地。古希臘哲學家及學者均喜歡在廣場上公開把自己的想法向羣眾解說及詳細描述,並喜歡透過與人討論得到回饋,從而刺激思維、修正錯誤及深化自己的思考。有機會描述及表達自己所學,主動學習所達到的深化,與被動式的接收是截然不同的。

  就這種主動的學習法,我有一些親身經驗:記得我年少時,英文水平只屬普通,但高中時代曾替小學生補習英文。這些補習經驗令我發現,為學生講解英文文法大大強化了自己對英文文法及結構的理解,亦透過描述修正了自己課堂學習英文語法的誤解。直至大學主修心理學,才明白向別人講解正是一種強化知識的方法,能夠讓自己主動建構及鞏固知識,相比被動聆聽已整理好的知識,效果相差太遠。

  現在的傳統教室,很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連讓一班三十多個學生每人有機會回答一條簡單問題也很難),更遑論透過討論及回饋從而深化及修正自己所學。被動填鴨的教育方法,令我們新一代欠缺分析辯正的能力,亦不懂深化及修正自己所學。藉着這《古希臘啟智法》,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如何應用在孩子身上?下一回再繼續討論可行的實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