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不斷呼籲讀者要多跟孩子擁抱,要跟孩子有高品質的親子互動,要敏感於孩子的需要,適時提供滿足。因為,良好的依附關係能培養幼兒對世界的安全與信任感。許多學者相信,這種安全的依附關係是未來生活中健康的心理發展的基礎。除了前文提到會影響孩子的探索行為之外,其實,依附關係的好壞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情感與婚姻關係。
因為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是他生命中第一個深入連結的關係。嬰幼兒年幼,甚麼都不會說、不會做,所有一切都仰賴照顧者的照顧,照顧者是馬上回應和滿足他的需要?還是反應遲鈍、甚至不聞不問?更甚者,還有可能對孩子大吼大叫、暴力以對?這些回應方式都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心中,形成「內在運作模式」。所以,依附關係的良莠會形塑孩子對未來世界中人際關係、感情與婚姻關係的假設。
如果童年的依附關係是安全的,孩子會覺得「我是值得被愛的」、「世界是有愛的」;相反,若是不安全依附,孩子會認為「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他人不值得信任」、「世界不安全」、「我要多保護自己」。而這些內在的想法,會逐漸在成長過程中醞釀發酵,對情感與婚姻關係產生影響。
我很喜歡一部1997年的電影,「Good Will Hunting」(港譯:驕陽似我),相信許多人不陌生。這部片子是由麥.迪文(Matt Damon)、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與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 主演,當年曾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與原著劇本獎、跟金球獎最佳編劇獎。這部電影描述一位數學天才的故事,劇中有許多值得著墨討論的議題,但本文聚焦在男主角威爾與女友分手的部分。
這一幕是男女主角本來在房內卿卿我我,講着情人間的甜言蜜語,女主角跟威爾撒嬌,要他等女友畢業後,一起離開麻州到加州念醫學院,結果,威爾突兀的回應「半年後你就會拋棄我,留我一人孤伶伶在加州流浪,然後,我成為你跟別人炫耀『曾跟數學天才混過』的話題」,在雙方一番激烈對話後,威爾說了句「我不愛妳」,然後甩門離開,與女友分手。
看片子的觀眾往往會疑惑,威爾發甚麼瘋,他們倆沒有任何衝突,女主角只是撒撒嬌,為何鬧到分手的局面?
威爾的行為反應不妨從他的身世說起。
原來威爾是位棄嬰,從小被最應該照顧他的親生父母拋棄,在寄養家庭中長大,很不幸的,他待過五個寄養家庭,而在三個寄養家庭中受虐,社會局的檔案裏有一疊厚厚他受虐受傷的照片紀錄。換言之,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不管親生父母、或是寄養父母都沒有好好照顧他,非但沒有愛,得到的反而是虐待傷害,他從小就得學習保護自己。這樣的經驗讓他對感情失去安全感,他不相信別人會愛他,他的內在信念是「我遲早會被拋棄」,所以,即便女友是撒嬌要他陪伴去加州,他會脫口說出「半年後你就會拋棄我」的內在假設;威爾更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害,才會與女友分手,表現出「在被拋棄前,先拋棄對方」的反向行為來。
當然,這個例子只是虛構的電影劇情。可是事實上,真的有不少學者從此方向思考,從事童年依附關係與成人後愛情關係或婚姻關係的研究。結果證實:的確,童年依附關係與成年後的感情或婚姻關係有關。
不管各位讀者是父母、或是從事與嬰幼兒保育教育有關的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十分有意義有價值。因為,我們與孩子點點滴滴的互動,在日積月累中形塑了孩子對自己、對他人、與對世界的看法。如果我們能提供安全、温暖、與愛的環境,對孩子的正向影響將會是一輩子的。讓我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