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二鬧三典地。這個情景是否似曾相識呢?隨着社會對於養兒育女的態度轉變,家長由以往一個湊七個,漸漸地演變成七個(公、婆、爺、嫲、女傭及父母)湊一個。孩子成為家庭的掌上明珠,自然出現更多有求必應的機會;令至每每未能在生活中得嘗所願的同時,就會利用「扭計」的方法達到目的。
面對孩子的「扭計」行為,照顧者往往施展渾身解數,先氹後鬧、恐嚇、盲奬樣樣有齊。最經典的場景莫過於一句:「 我走㗎啦!」但結果最後很多時都是傷心收場。
其實,面對孩子的「扭計」行為,經常是由於照顧者未有貫徹始終地執行一套良好的幼兒教學法。想減少孩子的「扭計」行為,日後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1. 統一的教養方法
正所謂:「人多手腳亂」,孩子往往因應不同照顧者的教養風格而變得無所適從。久而久之索性關掉耳朵,我行我素。假如孩子無法避免而需要接觸多位照顧者,家長最好能夠事先和不同的照顧者好好溝通。 擬訂出一套統一的教養方針,貫徹始終。
2. 先小人,後君子:從約法三章開始
利用日常的親子時間和孩子討論奬賞制度,當孩子日後出現相類似的情況時,家長可以回應孩子:「之前我地傾好左⋯⋯就會奬,我知道您好想要,我地繼續努力丫!」一句繼續努力,頓時把孩子的失望感化成希望,同時讓孩子學會遵守承諾。
3. 別讓壞行為得到好獎勵
面對孩子的大吵大鬧,很多家長為了消除眼前的困局而選擇就範。行為心理學有一個名為操作制約的理論 (Operant Conditioning),表示一個行為會否重複出現, 很大程度取決於該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倘若一個行為帶來了壞後果, 人就會從中學懂不再重複這個行為。相反如果行為帶來好結果,就會鼓勵人重複使用這個行為。試想當孩子「扭計」(壞行為),父母就範(好獎勵),父母其實已在不知不覺間之間鼓勵孩子繼續沿用「扭計」的方法。
4. 孩子扭計,皆因無計:善用故事繪本,加強表達方法
其實,孩子經常使用「 扭計」的方式表達需要,很多時反映出孩子的表達方法有限。故事繪本的角色眾多,家長可以利用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質,配以不同的情緒管理方法。例如某一角色喜歡把情緒講出來,或者有些角色會利用呼吸方法。家長可以在說故事的事後,和孩子演繹一次管理情緒的方法。例如:「我地而家好似佢咁,一齊深呼吸幾次?」
此外,除了引導孩子把感受用言語說出來,家長可以讓孩子了解情緒背後的非語言表達。例如緊張的時候會心跳加速,憤怒的時候肌肉會收緊等等身體語言,長遠讓孩子更加了解情緒之餘,亦為孩子提供更多替代方式處理情緒,減少扭計行為。
其實在早教階段,除了與孩子分享和教導書本知識,他們面對不同事物的態度以及情緒管理、亦同樣重要。花多點時間了解小朋友的情緒、配合合適的幼兒教學法,除了能幫助子女穩定情緒,亦可減少家庭的爭拗和負能量。讓小朋友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下成長,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