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的神奇力量

跟大家分享兩個小朋友模仿的情景:第一個是二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模仿哥哥做功課的模樣──他定定地坐在椅子上,學着哥哥提筆寫字;另一個是小女兒約十個月大的時候,模仿哥哥坐在床上看書,還看得一副入神的樣子。一個未足兩歲、一個未足一歲的小娃兒,卻能似模似樣地模仿哥哥的學習行為;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這學習寫字和閱讀的行為是主動而出於自己的意願的。描述這兩個情景,目的是要跟大家說明模仿的神奇力量。

看過不少育兒的書籍,其中一句一定不缺少的金石良言,就是父母的身教。相信大家都同意,父母的一言一行最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就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因此,父母吸煙,其孩子吸煙的機會也較大;父母懂得彈奏樂器,其孩子懂得彈奏樂器的機會亦較大。這可以理解為父母的行為讓孩子有機會早期接觸,亦是因為孩子天生有模仿父母的欲望而成。

原來模仿這行為在腦神經學上也有一定根據的。近年科學家發現,人腦裏面有與模仿行為有關的神經元,他們稱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研究人員發現當猴子看到別人拿東西吃時,牠們腦中想取東西的部位竟然也「活化」起來,證明看到別人的行為,會令到本身有做相同動作的想法(衝動),這亦促成「模仿」這最原始的學習行為。相信這鏡像神經元,在人身上同樣也可以看到。

回想一個嬰孩的最早期最基本的學習,在未有言語、對世界未有足夠認知及理解之前,一切學習皆賴以模仿身邊的人。從基本的行為、語言、以至做人處事的態度,也是從模仿父母而得來的,這是孩子的本能。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鏡子。作為相信早教的家長,既然明白模仿的根據和力量,就從自己日常行為開始,讓孩子模仿。要是想孩子成為愛書的人,自己必要當個愛書人;想孩子熱愛學習,自己也必要繼續進修學習。換言之,你想孩子有怎麼樣的行為,即管在他們面前進行,讓他們模仿,比起說多少句大道理有效千倍。這種無聲無字、潛移默化的早教力量,不容忽視呢!早教媽媽的經驗是:長子在入讀幼稚園後,在各方面的表現均良好,唯獨是執筆寫字方面的能力明顯較弱,老師叫我們多加留意。自己回心一想,由於很多時在家中工作都是以電腦操作,甚少讓孩子看到我們執筆寫字,而兒子一直都沒有機會觀察及模仿我們執筆寫字的模樣,怪不得掌握得不太好。自此之後,我們刻意讓兒子看到我們執筆寫字的樣子,及後弟弟也因為看到哥哥寫字的模樣,很早就從模仿中學會了寫字。

早教,原來可以始於孩子對我們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