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如果你在Youtube上搜尋「children see,children do」的影片,會看到一幕幕孩子耳濡目染,模仿大人行為舉止的情節,不禁讓我們當父母師長的深切反省自己的言談舉止,是給孩子適切的示範?還是教導孩子一套我們自己沒做到的規範?
孩子在家庭中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幼兒在能聽得懂大人的教導前,就已經開始模仿學習所見所聞,我們不可不慎。曾經有位家長年幼時因家境困苦,不得不在初中畢業後立即出來社會工作,他滿懷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學習,不要跟他一樣想學沒得學;因此,再辛苦做粗工也要送孩子進有名的幼兒園,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第一學期的學校日時,老師卻跟家長懇談,請父母注意孩子動不動就講粗話的問題。這位家長既失望又生氣,回家就把孩子叫過來,憤怒的說:「×(粗話),你老子這麼辛苦賺錢讓你讀書是為甚麼?×(粗話),這麼不學好,讓老師把我叫去談話,×××(粗話),你怎麼這麼不懂事……」。親愛的讀者,你們懂了吧?孩子講粗話只是習慣了家長在家講話的模式,很自然的模仿,粗話變成口頭禪,並不是真的罵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身教」影響,更甚於講道理的「言教」啊!
前幾篇文章中,曾經介紹過,在孩子有負面情緒的當下,父母師長可以做甚麼來陪伴孩子走過情緒峯谷,培養出高EQ的孩子。然而,孩子也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節中學習,我們大人在傷心憤怒時的反應與表現,更是孩子直接學習的典範。所以,想要教出高EQ的孩子,父母除了要了解在孩子有情緒的當下,怎麼伺機教育外,平常日子也需要注意省思自己的情緒管理方式,提供孩子良好的示範。
如果父母自己不自覺的隨情緒起舞,不高興就罵人打人、傷心時只會嚎啕大哭,孩子也就有樣學樣,學到很原始的情緒反應,並沒有潛移默化到較成熟的情緒反應與行為。
那麼父母該怎麼辦呢?答案是――省思與改進。常常檢討反省、回來看自己平日與人相處、與孩子相處時的表現,是否足以供給幼兒表率學習?然後調整改善,以身作則。
高EQ的人能很快的「發覺」自己(或別人)現在生氣或難過了,「知道」自己(或旁人)為甚麼會有這些情緒,能夠「表達」自己(或旁人)現在的情緒狀態,更重要的是能「控制」自己的衝動、「調整」自己以建設性的方式表達情緒,解決問題。換言之,無論大人小孩,培養高EQ的原則仍是情緒的「覺察與辨識」、「理解」、「表達」、及「情緒調節」。
幼兒常常是大人的倒影,在孩子身上,我們會看到自己的行為舉止對他們的影響,尤其是情緒反應與行為;如果大人成長後,自己仍保留童年的原始反應,碰到事情時,不是大哭大鬧、就是靠罵人打人解決,沒學到較適應性、成熟點的方式,只一味要求要孩子有高EQ,恐怕是困難的,孩子還是表現出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的樣態。因此,當父母師長的我們,要常常回來反省自己的EQ是否足以供給孩子表率啊!